当前位置:首页 > 小游戏攻略 > 正文

米勒山庄疑案石头记八攻略 米勒山庄疑案手机版

简介 福利来啦~ 通解红楼梦{语音}节目登场,点击:{收听语音} 谢谢阿媛和安宁的付出~ 大家开车中、跑步中,都可听节目哦~...

  

  福利来啦~ 通解红楼梦{语音}节目登场,点击:{收听语音}

  谢谢阿媛和安宁的付出~ 大家开车中、跑步中,都可听节目哦~

  

  

  下文节选自:王瑞华、刘敏著《通解红楼梦之一:打破胭脂阵》 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14.5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引用请注明出处)

  

  

通解红楼梦14|开篇"凡例"与"罪己诏"

  我们回到甲戌本《红楼梦》开篇的凡例: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府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蒙府侧批:明告看者。)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这段开卷,与后文口气不同,虽然多是自悔,但写得大气恢宏。“上赖天恩,下承祖德”,这就算是当时的一种客套话,那么“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在晚年总结一生,颇为自诲,愧对父母、师兄、亲友也就罢了,何以要“以告普天下人”?

  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的口吻,而颇有天子气象,此文体极像是“罪己诏”。清承明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文,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为多。“以告天下”正是诏书的典型格式。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朝廷出现问题或政权处于危难时,检讨自己过失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成患,三是政权危倾。从普通人来说,有了错误自我检讨,算是件平常事。但公开的自我批评,尚需要一定的勇气。而作为“君权神授”的帝王,能对自己的过错幡然悔悟,那更是相当地不易了,倘若再写成文告《罪己诏》,且颁示天下,就更加惊世骇俗了。

  从文书角度而言,帝王的《罪己诏》当属稀有文种。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89位皇帝下过罪己诏(包括袁世凯在内)。在古代的典籍里能够找到的“罪己诏”模本,是《尚书》中的《汤诰》和《秦誓》。文字比较详细并且能够作为模本的,是《吕氏春秋》里出现的《商汤罪己》。原文如下:

  昔者商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商汤自省自责,把上仓的怪罪主动承担,能够以天下为担当,起到了收复民心的效果。这句“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奠定了后代“罪己诏”常用的格式语言。

  唐代在危难时刻发过“罪己诏”文本的,是唐德宗。此君即位不久,就先后有几个节度使反叛。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失守,德宗仓皇逃亡,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颁《罪己大赦诏》,曰:

  立政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痛心靦面,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赖天地降祐,人祇协谋,将相竭诚,爪牙宣力,群盗斯屏,皇维载张。将弘远图,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惟省前非……

  德宗这个罪己诏,“以示天下……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也是罪己诏的典型格式。

  我们回到《红楼梦》甲戌本凡例中再对比一下:

  “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则一并使其泯灭也。”显然是与“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一脉相承。“上赖天恩,下承祖德……以告普天下人”与“以示天下……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完全套用。

  “上赖天恩,下承祖德”这是一种封建帝王诏书的口气。皇帝号称天子,所以在上仰赖天恩,祖德对于上天,只能是“下承”。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却不能把“祖德”写为“下承”,那是对祖宗的大不敬。甲戌本是“将以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共十一字,这句后来被篡改为六字“所赖天恩祖德”。

  因此说,《红楼梦》的开篇凡例中,从“作者自云”开始,这一段文体,属于“罪己诏”。

  那么,“罪己诏”不是君权神授的帝王作的悔过书吗?脂砚斋(胤祯)又是什么人?他有什么资格写“罪己诏”?

  下面我们需要好好地探究一下康熙十四子胤祯其人,才能够正确地理解《红楼梦》这一不寻常的开篇,究竟是普通人的忏悔,还是天子的罪己诏。(为使读者醒目,左侧画了蓝线)

  胤祯其人

  皇十四子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雍正帝同母的亲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为避讳将其改名为允禵,并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一)胤祯简介

  通姐提示:

  离开清史的红学,就是无源之水!!脑补一下下~

  以下资料来自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祯(有删节)

  胤祯(雍正登基后,因避讳,改名为允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胤禟曾语:“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祯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胤祯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两人虽系一母所生,但兄弟二人感情并不深厚。胤祯与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禩却称得上情投意合。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二阿哥胤礽时,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这使康熙更加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唯有胤禛不语,上怒少解,命诸皇子挞胤祯,将胤禟、胤祯逐出。”胤禟被康熙打了几记耳光,脸部红肿,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影响到康熙对胤祯的态度,或许还令康熙感觉到他对兄弟的有情有义,而之后更加宠爱他。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十二月,胤祯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祯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阕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胤祯出征之时,康熙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由此可见,胤祯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米勒山庄疑案石头记八攻略 米勒山庄疑案手机版

  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祯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祯的大将军是个综合管理岗位,参与军事决策指挥,军队调度,部署人事,举荐任命将领,保障后勤,打探敌情,稳定军心,激励部队,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笼络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说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护送达赖喇嘛等等。可谓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需要极强的综合能力。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祯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祯命令延信送新封达赖喇嘛进藏,在拉萨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祯也因此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祯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六十年(1721年)五月,胤祯移师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企图乘胜直捣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没有取得进展。十月,胤祯以军务重大,密奏暂停进剿,得到康熙的赞同。十一月,胤祯奉命回京述职。经反复研究磋商,康熙决定争取和平解决准噶尔问题,特致书策旺阿拉布坦,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选派喇嘛位使,赉书前往招抚。翌年(1722年)四月,胤祯离京再赴军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留给后世一个千古之谜。究竟他是打算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祯,还是四阿哥胤禛,还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传位凭据,被四阿哥勾结隆科多抢占先机,目前史学界还没有统一意见。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所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雍正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晋封公延信为贝子,命延信驰驿赴甘州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下了一道密谕给他:“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有历史学家怀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祯与康熙的奏折,以及严防胤祯亲自带奏折家信到京,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祯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

  十二月初七日,廷信与赶往京城的胤祯在陕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廷信未向胤祯提及此密谕。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凉州,当他“闻得大将军王的小福晋们都于十二月初五日经过凉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后,即于翌日密奏,并详细讲述了胤祯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以便雍正派出亲信,拦截搜索他们可能带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经此一举,胤祯当然十分悲愤,他抵京后,在景山寿皇殿拜谒乃父灵柩时,见到雍正,不肯下跪,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爱虏获下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后胤禩从账房中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祯“寂然无声而跪”,后来这件事情又成了胤祯的一大罪状:“阿其那(雍正令胤禩改的带有侮辱性的名字)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谕令允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和给予俸银,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允禵“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

  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也愈来愈严酷。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获悉允禵在家为去世的福晋制造装骨灰的木塔,立即令纳兰峪总兵官范时绎进行搜查,强令交出。允禵气愤难忍,当晚“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展开了对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的彻底打击,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贝子。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同年九月,允禩、允禟被雍正相继杀害之后,雍正遣人威胁允禵说:“阿其那在皇考之时,尔原欲与之同死,今伊身故,尔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听尔意。”允禵回奏:“我向来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诛,我不愿往看。”于是,雍正下令“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从此,允禵销声匿迹,过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乾隆即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和允?,以图缓和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乾隆二年(1737),封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7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8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从上面这一段允禩、允禟被雍正相继杀害之后,雍正遣人威胁允禵:“若欲同死,悉听尔意。”这句话里明显包含杀机。胤祯(允禵)识破雍正的歹心,坚持不去:“我向来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诛,我不愿往看。”胤祯回奏中的这一句,细考也有出处,就出在著名的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

  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

  从胤祯简短的回奏中,隐隐带出《轮台罪己诏》的文体,可见他在雍正的打击圈禁下,不仅肉体上受到迫害,精神上也受到折磨,如同所有的败兵之将一样,经不住“如果当初我……”这样的自我追问,将所有过错都归于自己一身,时时罪已。

  结 语:

  所以胤祯在他以“脂砚斋”作为笔名,亲自导演策划的“自执金矛又执戈”这一出《红楼梦》大戏,开篇郑重地写出《罪己诏》,也就不足为怪了。

  延伸阅读2:清史学家杨珍评述皇十四子允禵(胤祯):

  通姐提示:

  离开清史的红学,就是无源之水!!脑补一下下~

  以下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珍所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P237,第三章第二节中《反太子派成员综述》

  皇十四子允禵(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自幼长在皇父宫中”,“深受皇父疼爱”[注:满文朱批奏折,胤祯奏,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曰。]当他娶妻完婚后,康熙帝仍让他与福晋一起住在皇宫内,以便着意培养,而非如同一般皇子,婚后大都分府居住。

  青年允禵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很有才干,这一点颇为十分爱才的康熙帝所看重。允禵曾在给皇父的奏折中写道:“臣之本事才能,从小既为皇父稔知。”他出任抚远大将军后,康熙帝对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军务及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在皇九子允禟眼中,允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们皆不如”[注:《文献丛编》第3辑,《允禩允禟案·秦道然口供》;第1辑,《允禩允禟案·雍正四年·何图口供》]。从《延芬室集》中集存的允禵诗稿看,他的诗才一般,不过其汉文书法却很漂亮,满文更无足论,曾受到皇父的称赞,并让他在所赐御扇上题字送人,以作笼络人心之用。

  胤禛继位后,称允禵“赋性糊涂,行事狂妄,至奸诈阴险之处,则与阿其那(指允禩)、允禟相去甚远。因阿其那、允禟多方笼络,允禵堕其术中,受其指使,不知悔司,设令伊一人独处,则才具庸劣,断不能独为一事。……”允禵确有率直急躁的个性特点,对允禩也曾“倾心悦服”,但他绝非“才具庸劣”面无主见者。胤禛有意将其弱点予以夸大,甚至极力宣扬允禵的能力较允禩、允禟为低,旨在掩饰允禵是康熙帝晚年所属意者这一重要事实。

  允禵的另一特点,是十分率直,喜怒见于形色,这是同其胞兄胤禛截然不同处,并因此而为康熙帝所欣赏。康熙帝一贯认为,“朕观人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好,便有才学何用。”“人当以立品为主,学问次之”,而心术与人品的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于为人是否坦诚。他说:“存心行事,贵在诚实,开诚示人,人自服之。若怀诈挟术,谁肯心服耶?”为尊者当“推心置腹以示人,阴刻何为。”并特意强调:“朕之喜怒,无不即令人知者,惟以诚实为尚耳。”允禵在一废太子事件中曾不顾皇父震怒,力保允禩。他担任抚远大将军不久,在进藏时间问题上一度与康熙帝发生意见分歧,遂即坦然奏明,敢于坚持己见,但一当被皇父所说服,认识到自己莽撞而乏周全处,便转而坚持执行康熙帝旨意,为清军收复西藏做好充分准备。其后,允禵又不惧艰险,坚持请示亲自率军进藏,与朝臣中普通存在的对西征之役的强烈畏难情绪,形成截然对照。

  雍正年间他成为胤禛的主要政敌之一,在被拘禁四年多后,仍“悍傲如昔”。允禵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表现,反映出其鲜明的处事风格,即较少掩饰,直爽坦诚,勇敢强悍。这些作风特点,与雍正帝所言“见义必赴,临阵必先,若征兵选将之时,己不得与,则深以为耻,或以疾病衰颓,而卒于床第间妻子之手者,则以不得致命疆场,为有生之大恨”的“满洲旧俗”,有不少吻合处。清朝入关半个多世纪后,英勇尚健的民族特性尽管已为很多皇室贵骨所遗落,但却仍然保留在允禵的性格中,并时时处以顽强地表现出来。

米勒山庄疑案石头记八攻略 米勒山庄疑案手机版

  本期精彩文章:

  百年误读红楼梦--《通解红楼梦》目录

  通解红楼梦01 |《红楼梦》中有密语

  通解红楼梦02 | 娇杏所隐藏的大玄机

  通解红楼梦 03 |“真假有无”论矫诏

  索隐派红学研究的最新力作

  众多解密《红楼梦》中,最淋漓痛快的文字

  不管您对索隐派红学了解多少,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红楼梦》中存在有大量的碍语与隐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是镜中花、水中月,这表面的幻相是真相的光影折射。

  以往您所知所叹的,只是《红楼梦》表面的爱情故事,视角单一,线索错踪复杂,就像进了3D电影院,却没有戴3D眼镜一样,您看到的是真相与幻相重重迭迭之光影交汇。

  本书经过解密分析,《红楼梦》开篇的娇杏姑娘,既非娇艳艳的杏花,也非甜丝丝的蜜杏,而是一枚黄澄澄的重磅炸弹:以丫头“娇杏”麻雀变凤凰扶了“正”,直指雍正矫诏篡取天下谋了“正”,正是《红楼梦》的大比托、大喻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对千古未闻之楹联,说得不是处世哲学,不是色空转换,而是当时的没人敢提及的雍正矫诏篡位的丑闻——四阿哥胤禛冒充十四阿哥胤祯继位。一场风花雪月的情事,原来是一段争储夺嫡的政治恋爱。

  本书所给您提供的,就像是3D电影院的一副3D眼镜。您姑且潜下心来,以传国玉玺的身份来看宝玉,以康熙十二子的身份来看十二钗,用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视角,来入情入理地体察《红楼梦》,您一定会得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更多的感慨和顿悟,解开以前所不能理解的谜团和疑问,进入到一个更加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

  还没有加入微信读者群的朋友,请尽快入,瑞华老师在微信群里辅导您精读《红楼梦》。群里每天安排话题讨论,同时可以认识一大波同道好友(?▽?)~加瑞华老师微信:weiyanhonglou(‘微言红楼’的拼音)别忘了写上“红楼梦”。

  请加瑞华老师个人微信号:weiyanhonglou(‘微言红楼’的拼音),现在就加入,立刻参与红迷话题哦~加朋友时务必写上:红楼梦。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