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几百块钱的借款平台 几百块钱的借款平台大学生

简介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谢伟...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谢伟

几百块钱的借款平台 几百块钱的借款平台大学生

在现金贷行业,流行着“老实人替骗贷者还钱”说法,害怕逾期后被催债、被恐吓,也害怕自己信用纪录不好影响到以后的工作生活。所以“老实人”借了钱,就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承受50%甚至600%的高利贷。

“现金贷”一词,随着趣店的上市,被人们广泛熟知,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恐怕是始料未及的。现金贷的“江湖”,暴风雨将至。

据统计,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超4.55亿张,但活跃用户仅1.4亿人,意味着我国8亿适龄劳动人口中,有近6.6亿无征信记录人群或低收入人群被银行拒之门外。恰恰是如此庞大的人群基数,有着更加旺盛的需求。现金贷正是看中了这个巨大的蛋糕,野蛮生长也在情理之中。

根据网贷之家公布的数据,目前国内从事现金贷业务的平台已超1000家,市场规模在6000-10000亿。高利率、低成本、大市场,让很多金融机构蜂拥而至,而无抵押、门槛低、到账快,又使得现金贷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在这样的风口下,却缺少国家监管,让现金贷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近期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可以说让“现金贷”和“恐慌”一词画上了等号。

乱象一:披着马甲的“高利贷”

银监会规定,年利率超过36%的民间借贷称为“高利贷”。而现金贷,这个一般指额度不超过3000元的线上现金借贷方式,动辄年利率就达到50%-60%,甚至有些高达500%-600%。一本财经在上半年曾对国内78家知名的现金贷平台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现金贷平均年利率已经达到158%,最高的达到598%,而低于规定红线36%的平台只有21家。

展开全文

那么,企业可以不顾国家的规定堂而皇之的放高利贷么?消费者知不知道自己借的是高利贷呢?这就要看企业是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了。一般在产品的推介上,都会打着“低息”的幌子,鼓吹“每天只需还几块钱”、为消费者“省钱”,但实际上偷换概念,不明确告知消费者这是日利率以及分期利率,一般的消费者又对国家要求以年利率呈现的法律规定和日利率、分期利率有什么区别,基本没有概念,搞不清实际算法。

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这些听上去不可思议的高利率,通常是用一些隐晦的手段强加到借款人身上的,例如手续费、竞标费、砍头息等,如果逾期了还有罚息和违约金,这些乱七八糟的名目加起来利滚利,就出现了这些“天文数字”。如此,这些现金贷平台的业务员可以说用“花言巧语”、“欺骗诱导”的方式,让无数消费者上了勾,这实际上就是披着马甲的“高利贷”。

乱象二:现金贷公司利润率媲美上市银行

高利润,使得现金贷平台可以轻易获得各路资本的青睐,除了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机构,从2016年开始,有很多P2P公司转型做现金贷业务。截止今年3月,超过30家P2P平台推出现金贷业务,单月放款量超过10亿元的平台超过10家。整个现金贷行业“垂直系”和“网贷系”的规模在1000亿左右,“持牌系”规模在4000亿左右,而“电商系”的规模则有5000亿左右。

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25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率,上海银行最高,为50.71%,平安银行最低为23.22%。再看消费类金融公司的净利润率,拍拍贷、趣店的净利润率比上海银行还要高,分别为60.44%和53.14%,整体来看,现金贷公司的利润已经可以和上市银行相媲美。

乱象三:现金贷——通往IPO的路口

最近,互联网金融行业屡次被“上市”话题刷屏,继宜人贷、信而富、趣店、和信贷之后,有着“中国第一家网贷平台”之称的“拍拍贷”,成为第五家赴美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现金贷在最近四年迅速爆发,2014年进入萌芽阶段,2015年开始成为网贷领域“最吸金”的业务,2016年彻底爆发,可谓遍地开花,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上市。

从2016年开始,很多消费金融类公司基本上都是靠现金贷“上岸”。趣店、拍拍贷都是如此,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两家公司有着惊人相似的发展历程,都是赶上了现金贷业务爆发的红利期,盈利情况、增长速度、业务爆发的节点基本上是重合的。包括在趣店之后上市的和信贷,虽然体量规模还没法和趣店、拍拍贷相比,但是其模式和发展历程也是高度吻合。

可以说,2016年是一道“分水岭”,在营收和利润上跨越这一道坎,基本上就可以在2017年有爆发式增长了。这跟整个现金贷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这几家公司主要盈利业务都是现金贷,又是同样时间赴美上市。现金贷,似乎已成为这一类公司IPO之路的“通行证”。

乱象四:“围猎”热门电视剧 300万一条都抢破头

喜欢看电视剧的人肯定会发现,从去年开始,凡是热播的电视剧、网剧、综艺节目,基本上都会出现“现金贷”相关业务的广告植入。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白夜追凶》等,对于观众来说,可能会感觉这种“中插”有些“画风不对”,但对于互金企业来说,热门剧集所带来的庞大流量,自然不能错过。

“中插”在2017年呈爆发式增长,一年前还无人无津的业务,现在花300万都不一定能抢到。据统计,2016年,中插广告的市场规模已达到8亿元,而从2017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这个数字应该会有大幅上涨。

现金贷平台热衷在影视剧及娱乐节目中投放广告,一方面因为此类广告的限制不少,但在影视剧中植入的方式是未被明确禁止的。另一方面,目前几百万元的广告投放价格是很多平台能够且愿意接受的。一部热门电视剧如今一般在各个视频网站上的播放次数能达到几个亿甚至几十亿。

乱象五:以贷养贷 拆东墙补西墙

现在的现金贷平台一般不会共享自家公司的数据,这也给了借贷者在多个平台重复借贷的便利,“以贷养贷”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多头借贷,指同一借贷人在2家或者2家以上的金融机构提出借贷需求的行为。

根据百融金服的报告显示,大约56.5%的借贷者申请现金贷次数达到或超过了2次,其中申请2-5次的客户占比最高,达到36.7%;申请多次借款的群体中,在多家机构申请借款的人数占比达49.4%,在1家机构申请多次借款的客户仅占7.2%。

以贷借贷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借贷人自身的自制力太弱,使得这些想要很多钱的借贷人在一段时间内把很多借贷平台都借一遍;另一种是催收的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偿还借款的借贷人,催收方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威逼利诱让借贷人去别的平台借钱还自己,拆东墙补西墙。

乱象六:暴力催收已成“毒瘤”

面对现金贷催收业务的质疑,趣店CEO罗敏曾经说过这么两段话,“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过期不还的,就当作福利送你了”。

但事实却是打脸的,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趣店的催收事宜,除了通知学校、亲友等,趣店也通过催收公司讨债,所以说,趣店的催收和其他现金贷平台没什么区别,对于“老赖”也并非无法应对。

与现金贷快速膨胀相对应的,就是“催收公司”数量的生长了,根据天眼查的数据,与“催收”相关的公司多达4394家,将近一半都是一年内新成立的,其中广东、湖南和天津是催收公司最多的地区。

催收公司有N种方式催你还钱,骚扰你的亲朋好友已经算是比较“文明”的方式了,大量中小现金贷平台滥用个人信息进行催收,饱受指责的“裸条”事件其实就是现金贷的乱象之一。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平台依然会有要不回来的“坏账”,于是那些“老实人”就成为了替罪羊。

在现金贷行业,流行着“老实人替骗贷者还钱”说法,害怕逾期后被催债、被恐吓,也害怕自己信用纪录不好影响到以后的工作生活。所以“老实人”借了钱,就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承受50%甚至600%的高利贷。

结语:监管“灰色地带” 谁来管?

高利贷、风控差、坏账率高、泄露隐私、暴力催收,让“现金贷”这个行业听上去很可怕。现金贷暴露了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来看,其依然处在缺乏有效监管的“灰色地带”。

几百块钱的借款平台 几百块钱的借款平台大学生

从归属上来讲,现金贷既不属于互联网借贷,也不属于金融机构,很多实体企业、互金平台甚至个人公司都在做这一业务,甚至有部分地区出现了衍生的‘套牌’灰色产业链。谁来监管?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也是很多地方至今没有对现金贷采取行动的原因。

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现金贷行业日新增用户为5万人,按此计算,每年新增现金贷用户接近2000万人。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若一直不加节制的发展下去,造成的后果必然相当可怕。

早在今年4月,银监会就拉开了全国各省市开展“现金贷”业务清理整顿工作的大幕。在10月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办的一场公开论坛上,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包括现金贷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任何金融活动都要获取准入。这一表态,无疑印证了监管系统早就对现金贷给予高度关注并研究如何监管。

11月17日,被称为大资管监管标准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其中对包括现金贷、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互金产品受到监督,从监管层面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对促进社会资金流动、降低行业整体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等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规避监管,部分新增P2P网络借贷平台多以科技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名义进行P2P业务。一些互金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偏离轨道,严重危害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业态,扰乱了行业的秩序。《指导意见》的发布将引发互金资管业务的整体洗牌,资管业务强、风控能力强、经营规范、专业性强的机构会慢慢成为主流,各方面无法跟进监管要求的机构和平台将面临挑战甚至出局。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