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游戏攻略 > 正文

赵日天考公记攻略 神武孩子攻略

简介第1页 :基本信息...

第1页 :基本信息

赵日天考公记攻略 神武孩子攻略

书名:色彩改变生活

作者:冯锦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色彩科学远未诞生之初,古人就已经能够娴熟而美妙地使各种色彩灵动地和谐起来。而随着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色彩搭配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作用,作者运用多样的事例,从文化和实用层面为读者介绍色彩的神奇魔力,教你学会如何掌握色彩搭配的秘诀,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冯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现任教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作者既有艺术家感性的浪漫与才情,能借助直觉准确捕捉和传达艺术灵光闪耀的瞬间,又能做到理性的节制与客观,在分析阐述时丝丝入扣,条理分明。

主要作品:《艺术引导人生——德拉克洛瓦的私人日记》《简笔画技法》《中国人物画图鉴6:走马勘箭》等。

第2页 :古老文化的智慧与差异(1)

书摘正文:

第二章 在科学诞生之前…………

古老文化的智慧与差异

容貌与色彩

展开全文

美色从来都能蛊惑人心。绝代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其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令世人难以抗拒,直觉总要比理性更快地浮上心头。民谚有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色当前而目不斜视者,要么是圣人,要么是伪君子,要么是不能视物感知的盲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容貌与色彩似乎一直有着天然的联系。路遇美人,或可驻足相问:谁家好颜色?

色,有断绝意,其甲骨文字形左边为刀,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古语中“色”与“杀”同音,直至今日, 方言中仍有如此读音的遗存。

此后由绞丝旁的“绝”字替代,东汉人解释“绝”为“断丝也”;而大篆、小篆中的“色”字,“刀”形从左边移到了上面,有人解释为“承仰其脸色”,与人体的形容色貌相关,清《说文解字注》曰:“色下曰颜气也。”还有人认为原本形容血的“色”逐渐演变为各种颜色的统称,引申为姿容、美貌、色彩。

颜,本指容貌,东汉字典《说文解字》曰:“眉目之间也。”后引申而为色彩。

彩,本义指文采、才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引申为各种颜色。

全世界的自然风光美景,纵然路途艰险,却从来不乏游客,人类似乎从古至今一直念念不忘地追逐着天地自然之美。除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大家的心头所好,全球民众穿梭于世界各大历史人文遗迹和博物馆之间,体验各种城乡民俗风情,欣赏各类艺术作品, 品尝各地美食。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旅游呢?旅游是一种享受,也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却常常自豪地宣称:只有人类才有艺术! 人类几乎从诞生之初便萌生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艺术创作的痕迹几乎伴随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而早在艺术品诞生之初,人们就已经发现:色彩能够带来美!

在中国上古缥缈的神话传说中,女娲曾寻五色彩石补天。“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古人认真而执着地挑选各种有着美丽色泽与纹理的石头——玉,精雕细琢,用来祭祀天地山川,装饰身体服饰。

原始部落的民众喜爱在身体上描画花纹、涂抹色彩,寓意吉祥或驱邪。在中国上古的殷商文明中,把“文”字写成 或 ,看起来像不像一个在袒露的胸膛上涂画各种花纹的人呢?文身是非常古老的习俗,不仅仅殷商的贵族喜欢文身,古今中外大量的原始部族和古老文明中都曾经有过文身的痕迹。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在眼睛上涂画深邃而修长的黑色眼线,佩戴色彩艳丽的宽大项链; 他们给雕像和壁画涂上颜色,男人的皮肤是棕红色的,女人的皮肤要浅一些,有时候是土黄色;他们用宝贵的蓝色青金石、青色绿松石、红色珊瑚和黄金为圣甲虫镶嵌翅膀,用硕大的红色宝石代表日轮。

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古迈锡尼人痴迷于黄金那灿烂的色泽。19 世纪末的考古爱好者海因里希• 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 1822—1890)在半岛上挖掘出了一座卫城,虽然并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但这位德国人坚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中所描写的世界,并以诗歌中的“遍地黄金的城市”——“迈锡尼”来为它命名。在这个被现代人称为“迈锡尼”的古老文明中,考古学家找到了令人惊叹的财富——大量用黄金精心打造的丧葬、祭祀、日用器皿,无数琳琅满目的黄金首饰,还有金箔制作的面具。

几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都能看到先民对色彩与花纹的热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对此曾做出过总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全世界的人类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色彩看成了一种美,并直觉般地感受到了这种美。先民们早早地发觉了色彩的力量,他们十分珍视各种贵重的颜料、染料,以及各种颜色漂亮的石头、宝石、玉石。他们对色彩的使用格外讲究:色彩可以标明身份等级,展现卓越风姿,表达

喜怒哀乐,甚至代表自然万物…………

对色彩的感知,几乎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远在科学诞生之前,各种古老的文化已经能够娴熟而美妙地使各种色彩灵动地结合起来。但各种文化之间,往往对色彩持有不同的态度,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第3页 :(2)

中国红与欧洲蓝

有一种颜色以“中国”命名。你也许已经想到了——那就是“中国红”。外国人看中国, 只见“亘古的红色、永恒的红色、红色统治一切”。纯正红色的联想物一般是火、太阳、血、红花、春夏、果实等。这些想法大家都很一致,但是由这些联想在不同文化中孕育出的含义, 却如同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距离一样,相差千里。

在古希腊、古罗马,红色是战争的颜色。中国人所称的“火星”,在西方文化中以希腊神话里的战神马尔斯(Mars)命名,被称为“红色行星”。古罗马士兵头盔上竖立着的鸡冠般的红缨源自古希腊传统,其颜色直到近代仍然是西方士兵制服的常用颜色。

在古埃及,红色象征“邪恶”与“破坏”,如火般炙热的红色就如同干燥荒凉的沙漠,给人带来威胁。现代文化中的“红灯区”一词,是与西方文化里红色所寓意的“不道德”

关联而诞生的,最早出现于19 世纪末的美国。该词因欧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势而流传于全球。中国以桃花比喻男女情爱,如“桃花运”,以粉红色、浅红色影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大红色表示的是正统、忠诚、吉祥喜庆等寓意。在欧洲,与中国红色地位相仿的颜色,应该是蓝色。蓝色令人联想到水、海洋、湖泊、天空、冰雪、孔雀、矢车菊、瓷器等。

西方文明的兴盛与海洋密不可分,因此蓝色在西方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象征着诸如忠诚、纯洁、协调等美好的感觉。蓝色表示忠诚,英国温莎王朝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1982— )的母亲戴安娜(Diana Spencer, 1961—1997) 王妃、妻子凯特(Kate Middleton, 1982— )王妃在订婚时,都穿着蓝色的裙子,戴着镶嵌蓝宝石的订婚戒指。但在中国戏剧所使用的脸谱象征色中,表示忠贞的却是红色,蓝色一方面象征刚强骁勇,另一方面也象征阴险深沉。蓝色代表永恒,在古埃及,蓝色被视为神的颜色,在法老的面具、头冠和项链上,到处镶嵌着蓝色的宝石。蓝色象征女性, 在历代基督教绘画中,有大量蓝衣形象的圣母。蓝色还表示休闲、忧郁,如蓝调音乐给人带来的感觉便是如此。

中国人对欧洲流行的那种群青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中华文明是非常典型的农耕文明,在上古时代热衷于琢磨玉石,铸造青铜器,器物上所镶嵌的宝石大多是颜色蓝中偏绿的绿松石。中国人在描述蓝色时也经常使用“青”这个蓝绿夹杂的字眼,不含绿色的蓝——青花瓷中的蓝色釉,到了13—14 世纪时的元朝才烧制成熟,而且一开始使用的还是来自中亚、西亚的进口釉料。青花瓷的这种蓝正接近欧洲人所喜爱的群青蓝,因而在此后几百年间,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出口,畅销欧洲。

色彩观

中国人的色彩观,无论是民间的桃红柳绿、方士的五行生克、儒家的朱紫满堂,还是道家的静虚简 澹,大都与观念中的色彩有关,反而可能和视觉中的现实相差甚远。而西方的色彩观则格外注重其视觉的真实性。例如,中国的红茶传到西方后,其英语命名是“Black Tea”(黑茶),而非“Red Tea”。因为从视觉上看,西方人认为茶叶是黑色的;但中国人却是“随类赋彩”,这种茶叶冲泡出来的红褐色茶汤带有红色的调子,属于红色类,故命名为红茶。与此类似的还有红糖,其色泽中国人也认为是红色类的,故名“ 红糖” , 西方人则客观地描述其视觉感受为“Brown Sugar”(棕糖)。中国人的色彩感受更注重其色彩类型与联想,颜色的命名比较模糊,却很生动传神;而西方人的思维更实在,倾向视觉真实,更为客观精确。

对色彩的喜爱和偏好不仅因人而异,还因时、因地、因人群而异。尽管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但总的来说,特定的人群还是会产生一些整体的习惯喜好。例如,纬度与日照量会影响人们对色彩的选择。热带、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日照充分,阳光的色温较低, 光线中弥漫着无处不在的黄、红偏向,这里的人们更喜欢鲜艳的色彩,颜色搭配热烈而大胆。而温带、寒带等高纬度地区日照时间短,阳光色温偏蓝偏冷,这里的人们更擅长运用各种梯度的灰色系,展现不饱和色的优雅和微妙。气候与地理位置差异的影响力同样惊人。各种季风气候、雨林季候、沙漠气候、草原气候、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地气候、冰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给人们居住地区造成的气温、光线、雨量、植被的差异往往也会主导人们的色彩选择。除此之外,地理位置的差异还导致了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封闭或开放;物产与生产方式的差异则造成了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色彩偏好的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特色,而不同宗教所赋予的色彩象征寓意也大相径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世界各民族群体对色彩的偏好。

第4页 :中国的五色观——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1)

中国的五色观——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 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周礼》卷六《考工记》

哲学的五色观

中国古人的色彩观念中蕴藏着浓厚的思想,色彩所彰显的礼仪秩序乃至万事万物几乎完全渗透进了生活,强大的思维挤压了色彩变幻的感性空间。古老的中国色彩上附着了太多的东西,难以自由。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人把五种颜色与整个宇宙系统进行了关联。一般认为《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时期的齐国,部分内容补于战国;《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被认为最晚不会超过阴阳学说成熟的西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音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音徵…………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音宫…………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音商…………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音羽…………

——《黄帝内经•素问》第四《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古老医学典籍,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托名为上古传说里中国第一位君王黄帝。书中把身体脏器与颜色、味道、自然元素、声音都作了类比。直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这类习俗, 比如坊间传言:酸味的青绿色食物补肝,如韭菜;苦味的食物降心火, 如莲子心、苦瓜;红色的食物养心血,如枸杞、红枣;甘味的黄色食物益脾胃,如黄豆、黄小米;带刺激性的白色食物清肺,如白萝卜;带有自然咸味的黑色食物益肾,如黑芝麻、海带。这种认为不同颜色、味道的食物与身体五脏存在阴阳调和关系的观点,正是中国传统关联式思维的表现。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曰为宙,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

没有什么东西是独立存在的,色彩也不例外,它与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基于经验和联想的无限比附,赋予了中国色彩神奇而又隐晦的巫术特性。

中国古人以自我为中心建立世界概念,自诩为“中央之国”。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十进制的数字系统。距今约3200 年前的一片卜辞甲骨的文字,把“五百四十七天”记为“五百又四十又七天”;西周大盂鼎上所镌刻的铭文,则把“十三”记为“十又三”,“一千零五十”记为“千又五十”。九是最大的单数,五则是中央之数,天子被尊为“九五之尊”。在中国这种关联性思想体系中,以五、九为名的系统不胜枚举。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周天子置九鼎,城邑开九门;秦汉官员设九卿,学术分九流;魏晋有九品中正制;明清紫禁城每扇门上的铜钉,九列九行,共八十一颗…………人分九族,亲分五服;五行谓木、火、土、金、水;五曜曰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山分岱宗(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身体分心、肝、脾、肺、肾五脏;家畜分犬、羊、牛、鸡、猪五畜;粮食分麦、菽、稷、麻、黍五谷;味道分酸、甘、苦、辛、咸五味…………色彩几乎没有任何超脱于这个体系的可能性,是为青、赤、黄、白、黑五色。

这种基于经验的直觉性联想将人们所接触到的一些对象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循环往复的关联性系统,该系统形成后又产生了一种惯性吸力,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几乎把一切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吸入了这个框架体系当中,而无须任何确切的理由。在中国古人这种关联性思维系统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事万物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的关系。因而中国传统医术治病的观念不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实施辨证治疗。同样的头痛在不同的人身上,其问题的根源不同,有的人可能问题在肺腑, 有的人可能问题在肝胆,有的人可能问题在脾胃,等等。因此中国的色彩并不仅仅是色彩, 古人格外重视其色外之意。

第5页 :(2)

正统的色彩

除了注重色彩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之外,中国人还注重它们的正统性。由于某些特定色彩不易获取,在大多数古老文明中,色彩与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重视礼仪等级和族群规范的古代中国尤其如此。青、赤、黄、白、黑五色又称正色或五正色。有正,是否意味着还有不正呢?没错,不正之色即是奸色,最初的含义是布帛的颜色染得不正,因而称之为奸。后来觉得奸字太难听,在流传中改为间色。间色是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依循礼制,则间不如正,蕴含着主从、尊卑、正邪之意。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说比较确定,但间色的说法却有分歧,主要有青和赤混而为紫,青和黄混而为绿, 赤和白混而为红,黄和黑混而为流黄(比较深的褐黄色),青和白混而为缥(碧),等等。

古代文献中,赤和红的意义后来发生混同,红即是赤,这种经常性的混用造成了后人理解上的困难。东汉时的字典把“红”解释为“帛赤白色也”,清朝人注释说,这里的“红”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桃红、粉红。“缥”是青白色的丝帛,指一种淡青色。我们注意到,紫、绿、红、缥这些字都有“纟”字偏旁,这也说明了这些间色的产生大都与丝绸布帛染色有关。

中国古代织物主要使用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着色,国人形象地称之为石染和草染。其中矿物颜料主要附着于织物表面,而植物染料却能吸附于织物纤维上,彻底改变纤维的颜色。植物染料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国亦相当发达,古人在悠久的岁月中发明出大量的染色技艺如套染、媒染、拼色等,并对植物染料的萃取、提纯与储存技术进行了研究,历代以来在《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手工业技术文献中多有记载,其颜色之丰富,技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当欧洲人还在为昂贵的红色动物染料来源发愁时,中国早已使用茜草、红花、苏木等植物染出了各种深浅明暗的红色;染黄可用者甚多,郁金、荩草、栀子、柘木、黄栌、姜黄、槐米等各有用途;含有鞣质的五倍子、皂斗和乌桕等可染黑;青色类用蓝草制成的靛蓝; 绿色类用鼠李、荩草加入胆矾可染绿;紫色类有紫草等,通过不同的染料调色,还可以得到更丰富的色彩,如“入靛缸深染,苏木水盖”,用深靛蓝与苏木红调出葡萄青色等。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中国的有机染色技术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末,仅沈寿(1874— 1921)的《雪宦绣谱》中记述的染色就能达千余种。“凡为色八十有八,其因染而别者,凡七百四十有五。…………如所言虽累千色可也。”

千年不朽的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可谓是中国早期的一座色彩宝库,完好保存了大量2000 余年前西汉时代的彩色丝织品及衣物, 用色之缤纷竟高达30 余种。其中朱红色由矿物质颜料朱砂涂敷,其色均匀细腻,而织物的经纬孔眼清晰,并无堵塞,说明西汉早期已经能够很娴熟地处理矿物质颜料了,既能保持矿物质颜料色泽鲜艳又不致颗粒粗糙。深红色、黄色、蓝色均用植物染料,深红取自茜草, 黄色来自栀子,蓝色出于蓝草。有一些颜色用套染的方法得到,即先用一种染料染底色, 再套染另一种颜色,从而得出第三种颜色。还有一些染料与不同种类的媒染剂配伍发生化学变化后可以产生由浅到深的不同色泽。《尔雅•释器》曰:“一染谓之纟原 (quán)”,以锡盐为媒染茜草,能得橘红色。《考工记》曰:“三入为纟熏(xūn)”,以明矾(含铝)为媒染茜,可染出类似于铁锈红的深红色。有钟氏染羽,染三遍成为深红色,然后“以红色媒染染料(纟熏)为地色,再以矾石交替媒染”,染五次得到泛红光的黑色纟取(zōu),再浸染两次,得到深黑色缁(zǐ)。《淮南子》卷二《俶真训》曾言“以涅染缁,则黑于涅”。中国古人将某些含金属盐的矿物统称为矾,涅即为青矾,是含硫酸亚铁的矿石,可以与许多植物染料发生反应形成黑色沉淀。古人还意识到染色要先浅后深,如果想得到带色彩偏向的黑色,如偏红的黑,偏青的黑,在技术上“先青而后黑则可,先黑而后青则不可” 。除普通色泽外,西汉人还将一些具有光泽的矿物细碎研磨,开发出了带光泽的颜料,如使用白云母得到闪亮发光效果,使用绢云母得到类似丝绢的光泽,还使用从黄金和白银中获得的金色、银色等金属类的颜色。

但在现代汉语中,除了紫、红、绿、绛、绯、素等字依然常用来表示颜色外,其他颜色字已经不常用或者发生转义了。人们更愿意凭借自己对事物的观察而发挥联想,借助直观的物体之名来区分色彩的颜色及光泽。如绛、缙、纟朱、纟熏 、绾、绌等红色系名称逐渐变成了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枣红、石榴红、宝石红、珊瑚红、胭脂红、玫瑰红、砖红、铁锈红、桃红,等等。

第6页 :色彩与身份(1)

黄是如何成为中国皇帝专属色彩的——色彩与身份

黄,中之色也。

——《左传》卷十《昭公二十年》

色彩的象征意义

中国素来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色彩在礼仪社会中大量地被用以彰显地位、标识身份,尤其是用来彰显社会权力的主导者——男性的身份。于是在某些时候,色彩的正统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正如《论语》卷九《阳货》中的“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所言,孔子厌恶紫色争夺朱红(赤色)的光彩。因为紫色是间色,朱红是正色,紫色应当位于朱红之下, 不应喧宾夺主。决心维护权威和正统社会秩序的孔子“恶紫夺朱”,他对待色彩的态度,与色彩本相无关,而直指颜色所关联的社会意义。又如千年之后,小说家张爱玲(1920—1995)的散文《更衣记》所描写:“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数千年来,颜色都带有一定符号标签的印迹,表明尊卑有位、嫡庶有别。

提起黄色,中国人一般都认为那是最尊贵的色彩,是皇室的象征, 是皇帝的专用色。与红色相似,黄色在中国的意义象征也与西方大相径庭。现代中国文化中用“黄色”表示下流,如黄色小说、黄赌毒、扫黄打非等,这种用法皆来自西方。在色彩联想方面,后人能给出很多解释来说明黄色之于中国的独一无二。中国人是黄皮肤的人种,因此以黄色为贵;中国社会长期以农耕为主,黄色的土地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汉语讲“挥金如土”,英语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黄为土德,土德位于五行中央,黄色也表示中央,等等。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中国的色彩象征意义并非由古至今一成不变。随着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局面的扩大,当时有不少人喜爱原本位卑的紫色,以至孔子发出警告,因此有了“恶紫夺朱”的言论。然而,孔子“恶紫夺朱”的声音却难以抵御岁月的侵蚀与人心的变迁,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曾记载, 春秋霸主齐桓公(前716—前643)喜欢紫色,这也许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对色彩的偏爱,也许还喻示着传统礼制的行将崩溃。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齐桓公对紫色的偏爱在齐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紫色的时尚风暴,一时间齐国的紫色染料价格暴涨。“恶紫夺朱”这个成语典故也是由此得来的,比喻以邪欺正,以异端充正理。但对于紫这种颜色本身,人们却越来越推崇。中国传统的紫色并非现代鲜艳夺目的龙胆紫(紫药水的颜色)、紫罗兰等色, 而是红色与靛蓝色混成的一种带绛红的暗紫色或紫黑色,东汉人解释为“黑赤色也”。至唐代始正式规定官员服色,三品以上着紫袍,配金鱼袋;五品以上着绯袍,配银鱼袋。原本在五正色系统中处于间色卑位的紫色成为百官之首,帝王还可以用“借紫”来赏赐官员,让本没有资格穿紫袍的官员穿紫色官袍以示荣耀。从此“朱紫”成了高官代名词。到了宋代, 由于满朝都是“借紫”,干脆大家都穿紫色。不过紫越朱上改变的只是位次高低,色彩本身依然与人们的身份地位紧密相连。

欧洲人也曾对紫色情有独钟。古代西方世界的紫色染料出自地中海沿岸的一种海螺, 这种动物染料通过光照而形成的紫色十分耐光,被视作永恒的象征。这种染料极为昂贵难得,制作一件华丽的紫色长袍的时间甚至长达数年。在古罗马帝国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储才有资格身穿紫色正装,其他大臣和高官只能在长袍上装饰紫色。在君权凌驾于教权之上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紫色是皇室的专用色彩,皇帝身披紫袍,用紫色墨水签字。在拜占庭的镶嵌画艺术中,紫色和金色占据着统治地位。壁画中的人物所用紫色的比例, 往往昭示着人物的地位。在意大利拉文纳圣维托教堂(San Vitale)的两幅壁画中,著名的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483—565)身着紫色的“帕鲁达门托姆”(Paludamentum),这种梯形长斗篷是拜占庭贵族的正式外衣,披在右肩,左肩用别针固定,胸前缝有金色织锦的矩形“塔布里昂”(Tablion);提奥多拉皇后(Theodora,500—548)同样身披紫色的“帕鲁达门托姆”,衣襟里表都绣以金线,领饰大量珠宝;随侍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身穿镶有紫色条纹的白袍,外披金色圣衣;其余大臣、随侍们有的人外衣上缝有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紫色矩形“塔布里昂”,有的外袍上饰有紫色条纹,而有的人还没有资格穿着紫色。

不过欧洲人喜爱紫色的原因与中国人不尽一致,决定中国服色地位的往往是当时人们赋予这些颜色的含义。而古代西方世界的服色地位高低往往与染料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纯正的颜色总要比暗淡的颜色受青睐,因为染料的纯正程度往往代表着工艺的复杂程度和价格的昂贵程度。青金石所制成的纯正的群青色颜料非常昂贵,因此绘画中的群青蓝是高贵的颜色,必须小心翼翼地使用;而用于服装染色的各种植物蓝靛,如欧洲中部常用的菘蓝, 价格低廉,所以服装中的深蓝色在民众中十分普及。紫色是古罗马贵族和拜占庭皇室的专用色彩,染料生产技术也是拜占庭宫廷染坊的独家秘密。在拜占庭时代用靛蓝和胭脂红也可以调出紫色染料,但西欧的人们却不这么做,因为靛蓝比胭脂红便宜,所以这种紫色比红色还要廉价,无法使用东方拜占庭紫色的贵族们宁愿使用胭脂红也不使用这种不够珍贵的紫色。耐光而持久的胭脂红与高贵的拜占庭紫色类似,都是极为昂贵的动物染料,从一种名为胭脂虫的虱子中提取得来,不过其工艺并未像紫色那样被垄断。直到16 世纪荷兰人成功地引种出来自东方的高品质茜草,大量的植物染料才使红色丧失其特殊地位,成为普通的颜色。

第7页 :(2)

黄= 皇

受到中国人尊崇的黄色并非一开始就成为了皇帝的专属色彩,这个“黄= 皇”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上千年之久,直到唐代才被固定下来。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各代皇帝身着明黄色袍服,多是有误的。从西周至明朝,天子最高等级的正式着装都是上衣黑,下裳红或黄的冕服, 民间所谓的“龙袍”、“黄袍”通常是指皇帝的常服。唐朝之前的君王常服的颜色,时而有明确规定,时而无具体要求,“朱紫玄黄,各任所好”。

秦汉魏晋,盛行自战国阴阳学家邹衍(约前324—前250)以来形成的五德终始说, 即历朝历代应运而生,承有先天的德运。最初流行五行循环相克,终而复始,即后朝战胜前朝的学说;后来汉代人又采用儒家禅让主张,以“木、火、土、金、水”五德相生的终始规则作为改朝换代的依据。根据中国关联性的思想体系,五德映射五色,于是对颜色的好尚随朝代兴废而变化,并由此衍生出了不少指代身份的颜色词。

此种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是中国帝制系统的开创者——秦始皇(前259—前210)。秦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生卒年不详)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水为黑色, 于是秦朝尚黑,皇室色彩以黑色为贵。西汉的德运初年议而不决,或有木克水,土德尚黄者; 亦有认为秦朝短命,水德仍应归于汉朝,尚黑者;还有关于高祖刘邦(前256—前195)是赤帝之子,火德尚赤者;后由汉武帝(前156- 前87)确定,汉为土德,尚黄;但终其一朝尚赤传统始终不绝。西汉用色较为随意,参照天子四时五色之说,春天用青,夏天用赤,81

秋天用白,冬天用黑,夏秋之交用黄。汉有“苍头”之说,原意为用青黑色巾裹头的人,他 们在战国时本为主人的私人武装,汉代后因战事渐少而逐渐沦为奴仆近侍。后人就用“苍头” 指代奴仆。晋为金德,尚白,黄色没有特殊地位,“信口雌黄”的成语即出于当时。雌黄是一种柠檬黄色的矿物质颜料,其质地细腻,软硬适中,覆盖力强,颜色经久不褪,因此被用做古代的“涂改液”,如果誊抄的新书净本有误漏处,人们就把错处涂以雌黄更改。西晋清谈家王衍(256—311),喜爱谈论老庄义理,所讲有误或有矛盾时,随即更改观点, 所以被世人号为“口中雌黄”。三国东吴军队戍守石头城的军队着黑衣,其营房所在地被人称为“乌衣巷”,晋室南迁后贵族门阀于此聚居,后遂以“乌衣巷”代指贵族居地。晋灭亡后, 白色地位一落千丈,穿白衣则成为一种处罚,取代晋的刘宋朝官员如果犯错,就被强制穿白衣,号称“白衣领职”。隋唐时期还未获取功名的读书人常穿白衣,“白衣”、“白丁”后成为平民百姓或没有学问、没有功名之人的代称,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五德终始学说为中央集权王朝的权力更替提供了受命于天、应德而生的解释,这种学说在2000 多年皇权更替中一直颇有市场,但隋唐以后,此学说对服色好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皇帝服色不再以五德终始学说为唯一标准,黄色逐渐获得了特殊地位。中国人对黄色的喜好可以追溯到农耕社会的“敬土”思想,黄色在五行中属“土”,象征着五方学中的“中”, 而帝王位于天下之中,因而黄色常常被视作君权的象征。周天子着“玄衣黄裳”的冕服,也象征着天玄地黄。结束南北朝对峙的隋朝虽号为火德,尚赤,皇帝却开始以黄袍作为朝服, “隋文帝制柘黄袍及巾、带以听朝”。不过隋朝未规定皇室对黄色的独占性,黄色上下通穿, 皇帝、百官、士卒、民众都可着黄衣,并无禁忌。唐代起,按五德相生解释,乃火生土, 因此唐为土德,尚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566—635)继承隋朝以黄袍作为朝服的传统, 以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即赭黄色(这是种带点红又有点发暗的黄色)作为皇帝常服专用色彩。

自唐朝起民间禁用黄色,开创了皇帝专用黄色的先例,从此黄色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陈桥兵变时,用“黄袍加身”喻示被拥立为帝。唐朝对黄色的禁忌一开始仅限于赭黄色,“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民间仍然能够穿着一些姜黄、明黄、柳黄或鹅黄色衣服。后来因为这些黄色太容易与赭黄色混淆,明朝时干脆一律禁之,

将黄色推至至高无上的地位。黄色具备了非凡的尊贵寓意,在禁令之下,尤显神秘特异,因此受到民间的格外推崇。唐朝禁黄并不严格,于是民间用色经常打打擦边球;即便是禁黄严格的明朝, 朝廷在初期仍然需要屡屡专门下令禁止民间穿用各种黄色。

宋、明都尚火德,以红色为贵,传世的宋朝皇帝画像中,皇帝多穿着火红的赤袍。明朝皇帝画像中黄色与赤红色并用。有历史学家根据《大明会典》将明朝皇帝的日常着装论述如下:“黄色的龙袍,常常被看做中国皇帝的标准服装。其实在本(明)朝, 这种服装只在一般性的仪式上服用。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皇帝的常服则是青色或黑色的龙袍,上缀绿色的滚边。”

只有清朝皇帝才长期穿着黄色龙袍。由唐至明,历代皇帝所专属的黄色多为偏红偏暗的赤黄、赭黄、杏黄色,因为“明”与“冥”通,随葬品又被称为明器,偶有流传的明黄服色的帝王相通常是作为遗像而绘。历朝历代,仅清朝以明黄色为贵,乾隆朝流传的帝后嫔妃真容肖像图卷《心写治平》中,皇帝、皇后、贵妃着明黄色服饰,妃着杏黄,嫔着紫红。现存的戏曲文化艺术因经历了清朝两百余年的服饰文化断层,饰演历代帝王的角色皆穿明黄色服饰亮相,遂引致民间误解。

阳春初发,草木葱茏,满目望去都是青绿之色。承接青的联想,绿也有茂盛之意。但绿作服色之时,数千年来却经常被人不依不饶地鄙夷着,与绿相近的青色虽然是正色,往

往也只有在体现时令和方位时才显得重要,其作为服色也经常被轻视。

绿衣通常表示身份卑微。唐朝六品、七品官员的朝服为绿色,称“绿衣” 或“ 绿袍”,借指低级官吏,也称“绿衣郎”。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朝服用青色,比绿色等级还低。“青衣小帽” 多指地位低下的平民或奴仆。失意官吏也常以“ 青衫”自诩,白居易(772— 846)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楼”原意本是豪华的高楼,可借指豪门高户或帝王之居, 但到唐朝已生出偏意,所谓“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及至宋元,青楼基本已经成为了妓院代名词,沿用至今。坊间俗语“ 绿帽子” 的古代版叫做“绿头巾”,从来都不是好话。相传春秋时,卖妻女而求食的人就在头上裹绿头巾,以别贵贱。史书记载汉武帝姑母馆陶公主的男宠董偃曾头戴绿帻拜见皇帝请罪。 后人注释“绿帻”为绿头巾,董偃大概是第一个有确切记录戴绿帽子之人,不过此时的绿头巾显然与后世流传之意不同。元代朝廷下令,娼妓的男性亲属都要头裹青(绿)头巾,以示尊卑。明朝初年,乐户官妓戴绿头巾,以示其辱。绿头巾的含义从表示卑贱到表示有罪,至成为娼妓家男子专用,最后喻示妻子有外遇而成为男性的奇耻大辱,数千年间一直不得翻身。

第8页 :青到底是什么颜色(1)

赵日天考公记攻略 神武孩子攻略

青到底是什么颜色——灵活多变的色相指代

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后周)柴荣(周世宗)

青= 绿?

上两节中所提到的“青”到底是什么颜色似乎让我们感到有些迷惑: 食物中的青,似乎是一种绿色;五色旗中的青,看起来又好像是蓝色; 服饰中的青忽蓝忽绿甚而黑,变幻莫测。“青之色”单凭眼睛区分是靠不住的,即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也要通过语境好好分辨一番——在汉语词汇中,青的色相指代是相当多变的:

青草、青菜、青椒、青豆、青苹果、青梅、青苔、青山、竹叶青蛇(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色彩鲜艳)、万古长青…………这些“青”主要指“绿色”。

青造字时从“生”,未成熟的果实有酸味,所以青有“生、未成熟”之意, 如青涩、青苗、青黄不接等,作此意时,青的色感意象是一种嫩绿、草绿色,如青梅、青杏、青苹果之色。

青因“生发”而联想至万物生长的春天、司春,因此说青阳(春天)、青风(春风)、青帝(春神),表示生命和生长;用青春、青年喻年少、年轻,此时的色感也是嫩绿、草绿的。春风由东方而来,“东君”也可指代春神,故青是东方之色,用以代指东方,所以有青龙。在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

青与“菁”相通,因而又有茂盛浓密的意思,例如:《诗经》中所提到的“青”,大多形容绿色的植物和动物,作茂盛意解,“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苕之华, 其叶青青”;汉乐府中有“青青园中葵”;等等。此时青所指代的色相是一种翠绿色、深绿色。青的此意还可联想转移到绿色身上,头发除“青丝”外,也可称为“绿云”、“绿鬓”,这并不是说人的头发是绿色的,而是取青春茂盛之意,寓意发色浓密乌黑。“眉如点翠”也是如此, 不是指眉毛是绿色的,而是指眉毛浓密清晰。

青还表示别离。古人折柳相送,寄托了无限离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青青,表情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时的青便如杨柳枝般柔软,令人感觉分外缠绵。

青= 蓝?

另外一种青,却是蓝色。青花瓷、青天白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青、群青、青金石…………这些“青”,主要指蓝色。

青因阴阳五行用色而表春天,称青天,但人们目之所及,看到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因而青又表蓝色。青作为染料时,一般也是指蓝色。蓝草是可以制成靛蓝染料的多种植物的统称,中国主要产有菘蓝(其根即为常用中药“板蓝根”)、蓼蓝、木蓝、马蓝、苋蓝等。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蓝草染色,《诗经• 小雅》中曾有“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吟唱。春秋以后,人们开始用发酵法来加工蓝草,进行染色,这种新的染色方法所带来的“青”色织物,呈现为稳定的蓝色,也由此流传出荀子所讲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故事。

青金石因“色相如天”,亦称“帝青色”或“宝青色”。中国古代也曾在绘画颜料中使用珍贵的青金石,敦煌石窟壁画的绘画颜料就使用了大量的青金石。但好的青金石都产自阿富汗,中国没有青金石矿产,因此所用有限。唐朝兴起的青绿山水画,需要使用青、绿着色, 所用青色主要是石青,品种有空青、扁青、曾青、白青、沙青等,均有毒。一千多年前的南梁画家、药学家陶弘景(456—536)曾记载“空青生有铜处”。唐代鉴赏家张彦远(815— 907)介绍了古时越嶲(今四川西昌)出产的空青、河北蔚县的曾青、武昌的扁青,并称之为上品。现代人认为石青成分是盐基性碳酸铜,产自赤铜矿,与古人的记载是一致的。青花瓷是中国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极为普及的瓷器品种,也是外销瓷的主力军。这种“青花”也是一种蓝色,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釉料,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所用钴料成分不同, 有的青花瓷浓艳鲜亮,有的则呈灰蓝色。唐朝已烧制了原始青花,元朝之后青花瓷烧制技术成熟并在此后的瓷器生产中大放异彩,无论官窑民窑,都烧制了大量青花瓷,远销海外, 成为中国瓷器的标志。

蓝绿之间的色泽也称为青,有时候还指一种较浅的蓝绿色,如青玉、青瓷等。我们谈到彩虹七色时一般指“赤、橙、黄、绿、青、蓝、紫”,这里的“青”介于绿和蓝之间,是蓝绿相间的颜色。在青花瓷风靡世界之前,青瓷那如玉如冰的天青釉色曾是中国人前后延绵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审美追求。理想的青釉在北朝已经出现,晚唐五代时技术臻于成熟。唐人曾写诗盛赞青瓷“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诗中赞美的青瓷质感如冰似玉,这种绿水翠峰之青大抵是偏绿的。晚唐至五代,越窑烧出了色泽神奇美妙的淡青色秘色瓷。这种瓷器高贵神秘,由于工艺保密因而被称为“秘色”。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很想知道唐代秘色瓷究竟是什么颜色,直到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倒塌后,出土了13 件被明确记载为“秘色瓷”的瓷器,此色方才露出真容。这种青色极其微妙, 在光线下忽而偏黄,忽而偏绿,忽而变深,忽而变浅,几乎任何照相机、摄影机都难以完美地留下它准确的色彩影像,任何照片、印刷品几乎都会产生偏色。同一件秘色瓷,几乎每本书上所呈现的色彩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本书也不例外。真正想要欣赏秘色瓷这种绝妙的青色,唯有使用自己的双眼。读者可以在法门寺、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一睹秘色瓷的风采。此后耀州窑仿越窑,汝窑仿耀州窑,官窑仿汝窑,龙泉窑仿官窑,皆烧制过类似的天青釉色。天青釉色于明初衰落,在清代官窑中又有复兴。从淡青、粉青、豆绿到橄榄色等深浅不一的釉色都可称为青釉,一些淡淡的天蓝色也可归于“青瓷”范畴。“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 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 至明而秘色始绝。”

第9页 :(2)

青= 黑?

还有一种青,无限接近于黑色,像青丝、青螺、青眼、青骊(黑马)、青衣、青布、青衫…………这些“青”,是指一种墨绿色或藏蓝色。

青丝,中国人指黑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螺是一种墨绿色外壳的食用螺,壳大的

还可以制成酒器,古代美人的发髻盘成螺旋状,可称为“青螺髻”;诗人亦以青螺或青螺髻比喻耸立的山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青眼,中国人指黑眼珠。相传东晋时有一位骄傲的才子阮籍,为人做事任情任性,如果他对来访的客人瞧不上眼,就会翻出眼白看人,称为“白眼”;如果来客合他的心意,他则会诚心诚意地用眼珠直视对方,称为“青眼”。今天我们熟悉的“翻白眼”一词中所蕴含的瞧不起人之意,以及青眼有加、青睐、垂青等词所表达的对人赏识之情都是出自这个典故。

青衣、青衫、青布等青色大都是青黑色、深蓝色等深到发黑的颜色。中国传统中表身份的服色,贵朱紫而轻青绿,因此青衣、青衫都有低微、卑贱之意。青衫是未有功名之人所着, “白发青衫”意为年老而功名未就;汉代以后着青衣者多卑贱,故称奴仆为青衣、苍头,“青衣小帽”意为身份低微的平民或奴仆装束。

中国人讲究色彩的系统性与正统性,因而只注重色彩的类型,而不重视色彩的个性, 由此形成了“青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千古糊涂账。所以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青”的色相指代到底是绿,是蓝,还是黑,有时候并不需要特别明确,反而是色彩的意象关联带给人们的感觉更为重要。这种感觉与人的视、听、味、嗅、触五感相关,并引发相应的心理活动。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联想水平令人叹为观止,数千年头脑风暴的结果是:有些颜色词在本意色相与新的联想色之间灵活转换起来。后世总结了这种审美手段并名之曰“通感”,放在现代语境中则是色彩心理学的探讨内容。

与青类似,色相指代模糊、意义不断变化的颜色词还有苍、碧等。在中国传统色彩系统中,赤(红)、黄、白的色相指代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绿、蓝、青、灰、黑的色相指代基本都比较模糊。苍的色相指代与青非常类似,指青色、青白色、蓝色、黑色,也有茂密等意;除此之外还指灰色,并引申出深沉、老练、衰老,无边无际、辽阔空远,迷茫等意思。

苍指青色。东汉字典解释“苍,草色也”。如苍山(青山)、苍苔(青苔),苍松(青松)、苍翠欲滴(青翠欲滴)等,这些词汇中的“苍”指深绿色,基本与青可以互换互通,只不过用苍时,在色彩意象上更加深沉。苍用于脸色时一般指青白色,如“苍白”一般指没有血色, 脸色青白,有疾病、衰老、死亡之兆。“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注曰: “谓薄青色。”通常小鬼、判官等鬼差的脸色都是青绿色或青蓝色。

苍与青一样也可指春天。东方青龙又称苍龙,春天又称苍天。成书于西汉初年的词典《尔雅•释天》曰:“春为苍天,夏为昊天。”晋人郭璞(276—324)注释为:“万物苍苍然生。”“ 苍苍” 也如“青青”一般有茂盛浓密之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郁郁苍苍等。但“苍苍”比之“青青”更给人以辽阔空远、无边无际的感觉,如“天苍苍,野茫茫”,苍穹、苍茫、苍莽、苍凉等。

苍也如青一样可指黑色。有成语“ 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唐代杜甫(712—770)《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天上的浮云一会儿变得像白衣(白云),一会儿变得像苍狗(乌云)。苍也指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如苍黄,即灰黄色。因此头发黑白相间的斑白之色曰“苍”,如白发苍苍、苍髯、“两鬓苍苍十指黑”;由此引申为衰老、老练、深沉,如苍老、苍劲、苍润。“苍头”中的“苍”原意为裹头巾的颜色,后来也指头发的颜色,现意为发色斑白的老人。

碧与缥都是淡青色,因为青本身色相不定,所以碧、缥也在蓝到绿之间变换着。碧形容玉,所以偏旁从石,缥形容布帛,所以偏旁从纟。汉代之后,碧可以用来形容布帛,缥也可以用来形容玉石瓷器。晋代青瓷称缥瓷,即为淡青色之意。形容草木、水流时,如碧草、碧绿、碧水、碧漪、碧波荡漾、“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碧”的颜色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形容极其清澈的水流或水天一色时,如碧澄、碧海的色相则是通透偏蓝的;形容天空时,如碧落黄泉、碧空如洗则是天蓝色的。至于碧桃、碧血则不仅仅单纯指颜色,而与青、苍类似,有鲜明之意;碧桃是一种观赏桃花,花朵重瓣,色泽比一般的桃花要艳丽许多;而碧血象征忠诚刚直,传说有忠臣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碧玉虽一般指青绿色的软玉,但也有红、褐、黄、紫、墨等多种颜色,鲜血所化的碧玉应是色泽鲜艳的红碧玉。整体来说,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强调传神胜于形似,因此对颜色词的使用比较模糊。

第10页 :墨分五色——神秘的单色阶审美风尚

墨分五色——神秘的单色阶审美风尚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

郭靖问道:“甚么叫水墨山水?”

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1924 — )《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虚实相生

在郭靖的观察和认知中,湖光山色五彩纷呈,而黄蓉却偏偏说那是没有色彩的图景,令郭靖茫然不解,颇有几分神秘的气息。笔者小时候看到《射雕英雄传》此处时,与郭靖同样不解,以至于念兹在兹数十年。

郭靖与黄蓉对山水之色认知的分歧不在于眼,而于在观念。郭靖的色彩观是客观而实在的,认识到的色彩就是眼睛所看到的色彩,纯朴而直接。黄蓉的色彩观却来自中国文人式虚实相生的思维方式,她眼中的色彩反映到认知中,变作了观念上的色彩,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

中国的正统色彩观念承载了太多的规定性内容,而更讲究性灵与自由的道家色彩观念则试图将这些缚手缚脚的东西全部抛弃,用黑白两极作为本源来替代表象的五彩,试图探寻事物的本质。《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也表达出了道家的色彩观: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色彩因承载太多,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相比错金镂彩、五色绮丽的儒家色彩体系,道家的传承者既不探讨色彩的伦理内涵,也不追求五行方位的色彩联想,一切纷繁的视觉色彩表象在他们心中返璞归真,凝为永恒的黑白。这里的白并非实体的白色,而更多地指“留出来的空白”,即为虚白。在水墨画中,山石的受光面,石坡的平坦处,水天空阔,云物空明,山足的杳冥,树头的虚灵,都可用虚白来表达。纸上留白还可以作天, 作水,作烟,作云,作雪,作道路,作日光。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为的是“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处”。对虚空的审美正是道家色彩观的独特部分。

玄墨黑白的滥觞

唐代虽然主要流行精工细致的彩色绘画,但仅用水墨的玄素黑白来表达一切的色彩观念已然盛行。唐代著名书画鉴赏及理论家张彦远曾表述:草木繁荣的景象,不用丹铅石绿这些颜料也能呈现;云雪飘扬的场景,不用铅粉也能画出白茫茫的感觉。画山峦不用空青而显苍翠;画凤鸟不用五色而异彩纷呈。丹铅、石绿、铅粉、空青都是各种颜料。为什么不用颜料也能达成色彩效果呢?张彦远解释,因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五颜六色, 无须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表达,而且更为传神写意。墨是中国创造的最独特的书画材料, 由植物焚烧过后的黑色微尘胶合而成,水化之后可干枯、可湿润、可焦黑、可浓厚、可清淡, 变化出朴素却包含无数可能的明暗色阶。在后世的水墨画发展中,形成了“五墨六彩”的表述。五墨是“焦、浓、重、淡、清”,六彩则是“黑、白(留白)、干、湿、浓、淡”。

两宋宫廷中虽依然流行富丽堂皇的彩色绘画,其工笔重彩的花鸟画水平更是达到了中国“应物象形”式绘画的顶峰,但以“气韵生动”为极致的中国水墨画,并不在乎是否以自然之色貌色,红花并非一定用红色染之,绿叶并非定用绿色涂之。文人喜将青绿的竹子画成黑色,以投射君子高风、劲节、虚心、凌云之志。北宋文同的传世墨竹,浓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表弟苏轼(1037—1101)也爱画竹,民间流传他某日兴致大发,欲要画竹, 手边却只有批改卷纸的朱笔,于是画出红色的竹子。时人笑曰:这世上何来红竹?苏轼反驳称:这世上又何来墨竹?于是苏轼被尊为朱竹的创始人。绘画的精神性在两宋被文人提升至与诗相近的地位,文人士大夫仅用玄素描绘山水以使自己居庙堂之高而能修身养性, 处江湖之远亦可泄胸中苦闷,因此水墨山水获得了极大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